找到相关内容2359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临济禅师语录讲话

    目前,碍他心法的流通,谓之思迷,要离此思迷才能物我一如,无碍的活用心地法门。  语录  山僧说法,与天下人别。祗如有个文殊普贤出来目前,各现一身问法,才道“咨和尚”,我早辨了也。老僧稳坐,更有道流来...都有看不透,抛不开的地方,因此有人除境不除心,除事不除理,有人除心不除境,除理不除事,唯独临济禅师内外心境事理一切俱舍,犹如虚空,然后随方应物,能所皆泯厂稳坐在本分田地上说法,此即临济禅师说法...

    惟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0365621.html
  •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(1)

    华严经·如来出现品》云:“如来身身故,为众生故,示现其身;如来身有分别,亦戏论,一切执著戏论皆断故。”这是说法身无相,有分别,为众生利益而现三身...圆满具足,由于一切烦恼悉皆断尽, 是名身失。   [2]口失。佛具无量智慧辩才,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,是名口失。   [3]念失。佛修甚深之禅定,心不散乱,于诸法中心,得...

    任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3865659.html
  • 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

    中说:“涅槃名离一切”,“涅槃亦如是,一切语灭,无可论说。”僧肇的《涅槃无名论》也说:“涅槃非有亦复非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&rdquo...rdquo;为标帜。玄学通过有和、本和末、动和静等一系列概念命题来展开它的本体之学,探讨现象背后的本体,寻找事物存在的根据,论证名教与自然的关系,并以此来指导个人的人生活动和社会实践,描绘理想社会的蓝图。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765691.html
  • 略述自性清净如来藏

    ,不一物,人人本具,佛与众生更别异。犹如虚空无形无相,亦如日轮照四天下,一切万法尽在如来藏中。但众生迷此藏性,着相外求,因此枉受生死轮回不息。如来藏被烦恼所缠为众生,解脱烦恼系缚自在清净是如来。...、⑤心转计随生、⑥心转计中间、⑦心转计。七处破心的意义是从七个方面指出了众生迷执妄心的原因,也说明了妄心非心,妄心体,妄心无处的问题。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,自己的身体包括外在的人事山河大地等,...

    惟 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4365706.html
  • 论禅宗无相戒的源流

    ,要求“见自性自净,自修自作自性法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”,这是主张当下之心的念念、自心起般若观照即是持戒。这正如《大智度论》所说的:   不、不猗、不破、不缺,圣...是起源于牛头宗。印顺法师则明确反对柳田圣山的观点,认为禅与菩萨戒相合,是禀承道信的门风;同时他认为道信的戒禅合一,是受到了南方,极可能是天台学的影响。1983年,田中良昭先生对北宗系《大乘生方便门》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2665746.html
  • 论法相宗新罗系的理论特色

    达到极盛,随着唐初三论宗的败落而衰微。有宗和性宗的思想资料,都来源于、世亲的瑜伽行派,包括自北魏末年形成,在北朝据有统治地位的《地论》学和律学,以及在梁、陈间,以广州为中心开创的《摄论》学和《俱舍...宗都是以“唯识境”的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,但对于“识”的诠释,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分歧,而且波及面广,持续的时间长,当时的义学家,极少有不被卷进争论之中的。新罗学僧来到中国,开始于周隋,发达于盛唐,其面临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2765747.html
  • 智圆和契嵩:推动佛教“援儒人释”潮流

    中庸者,龙树所谓中道义也……夫诸法云云,一心所变。心状也,法岂有哉?亡之弥存,性本具也;存之弥亡,体非有也;非亡非存,中道也。此三者,派之而不可分,混之而不可通,浑浑尔,灏灏尔,众生者,迷斯者也……曰:荡空胶有,孰良?曰:荡空也过,胶有也不及。然则空愈与?曰:过犹不及也,惟中道为长……中道也,妙万法之名乎,称本性之谓乎。苟达之矣,空有其,于中岂有乎!  这就明确地把“中庸”和龙树的“中道”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076578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传播

    为主   宗旨:以《华严经》四法界、十玄门之学为宗旨。  宗派:法相宗   印度宗师:弥勒菩萨,菩萨   中国宗师:玄奘三藏法师盛弘于中土   创立时期:唐太宗贞观年间   所宗经论:以六经十一论...,龙树菩萨崛起于南印度,大弘佛教。第四世纪中,有无、世亲兄弟俩弘扬弥勒学派,阐述唯识法相之学,名噪当时。中国留学僧东晋法显大师,就在公元四百十一年间,早于玄奘之前,到达印度。第六世纪中,有陈那、护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165786.html
  • 坛经的功夫哲学

    〞。此是入佛境界中事,  此是世人性空之义。当然,这一个“世人妙性本空”的作用,主要的仍在修心中谈,即主观  的〞善恶诸境不〞的功夫操作中谈,这一项功夫的实义即在其“以念为宗”的功夫观念  里,念是心对外境不分别、不执著,念不是顽空、寂空,是对境不,不是强制境。参见慧能言:  “何名摩诃?摩诃是大,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,有边畔,亦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  赤白,亦上下长短,亦喜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2765857.html
  • 唐代儒道释三教作家对于“心”字之涵义暨据其加以引申所制的篇章小集(二)

    一行而四海趋风者,此修身而得之,未有不修而得之者。嗣复年四十一,造次三品,人多称幸·凡得其如高名厚利,惟恐不及。自六七岁,有拯物之愿,自拯之心。但力步烟霄,蹑云霞之路。未足上亲天汉,恐雨露之恩不浓...霜净,凝太虚以缨垂。出处靡常,同至人之。卷舒罔究,类君子之不羁。翘玉叶以缭绕,耀金柯而陆离。其兆质,其形罕一·匪润础以上升,或从龙而回出。入房呈贶,偶作瑞于殷王。登封效祥,谏无情于汉室。影遥连于...

    陈祚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3365922.html